病入膏肓的含義及典故
成語解釋:膏肓,源于我國古代醫學術語,指心尖脂肪稱為“膏”,心臟與膈膜之間的部位稱為“肓”,古代醫學認為“膏肓”是藥力無法觸及的地方,成語“病入膏肓”用以形容病情嚴重到無法救治的程度,也比喻事態嚴重,無法挽救。
病入膏肓拼音:[bìng rù gāo huāng]。
其含義是:膏肓:古人將心尖脂肪稱為“膏”,心臟與膈膜之間稱為“肓”,形容病情極其嚴重,已無法醫治,比喻事情已發展到無法挽救的地步。
【病入膏肓典故】:春秋時期,晉景公因重病久治不愈,請來秦國名醫扁鵲,扁鵲診斷后告知景公,其病已深入膏肓,無法救治,景公聽后,雖感惋惜,但也無力回天,這個故事后來演變成成語“病入膏肓”,用以形容病情或事態嚴重到無法挽救的地步。
是病入膏肓還是病入膏盲
正確的成語應為“病入膏肓”,而非“病入膏盲”,成語“病入膏肓”形容病情嚴重,無法救治,其中的“膏肓”指的是心臟和膈膜之間的部位,是藥力無法觸及的地方。
病入膏肓的下一句是什么
“病入膏肓”的下一句常用“無可救藥”。“他的品行已經病入膏肓,無可救藥。”這句話用以形容一個人或事物的狀況已經嚴重到無法挽救的地步。
病入膏肓的造句
1. 若不立即采取措施,這個公司的發展前景已是病入膏肓。
2. 小明的學業問題已經病入膏肓,再不努力就難以挽回。
3. 那個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,已經病入膏肓,亟待治理。
病入膏肓的主人公是誰
成語“病入膏肓”的主人公是春秋時期的晉景公,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景公因重病請來秦國名醫扁鵲的故事,扁鵲診斷后告知景公病情已至膏肓,無法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