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遠自邇,登高自卑
“行遠自邇,登高自卑”這句流傳千古的警句,源于儒家經典《中庸》,寓意深遠,它告誡我們,若欲實現遠大的理想,需從腳下起步,腳踏實地;若欲攀登高峰,則需自低處始,循序漸進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:君子在實踐中遵循中庸之道,正如行走遠路需從近處出發,攀登高峰必從低處起步,出自戰國時期思想家子思所著《中庸》的原文:“君子之道,辟如行遠必自邇,辟如登高必自卑。”《詩經》中也提及:“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,兄弟既翕,和樂且耽,宜爾室家,樂爾妻帑。”孔子對這段詩的贊嘆,也體現了“行遠自邇,登高自卑”的精神內涵。
“登高自卑,行遠自邇”這句話告訴我們,若想達到卓越的成就,必須從基礎做起,循序漸進,正如古人所言: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這既是對“行遠自邇”的詮釋,也是對“登高自卑”的注解。
行遠自邇,登高自卑出處???
“行遠自邇,登高自卑”這句名言出自《中庸》,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家子思所著,原文為:“君子之道,辟如行遠必自邇,辟如登高必自卑。”這句話強調了君子行事應腳踏實地,循序漸進的重要性。
在《詩經》中,也有與這句話精神相契合的描述:“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,兄弟既翕,和樂且耽,宜爾室家,樂爾妻帑。”孔子對這段詩的贊嘆,進一步體現了“行遠自邇,登高自卑”的哲理。
“登高自卑、行遠自邇”你怎么翻譯?
1. “登高自卑,行遠自邇”的意思是:若想攀登高峰,必先從低處起步;若想行走遠路,必先從近處出發,這是出自《中庸》的警世名言,告誡人們要腳踏實地,循序漸進。
2. 對于現代人來說,“登高自卑、行遠自邇”可能顯得有些陌生;但若能正確理解其意,便已難能可貴,這兩句話源于《禮記》,原文是:“登高山,須從低處起;行遠路,要從近處走。”比喻做事要循序漸進,一步一個腳印。
3. “行遠自邇,登高自卑”的意思是:若想走很遠的路,到達遠大的目標,就必須從近處開始;若想登上高山之巔,極目遠眺,一覽眾山小,就必須從山腳起步,這與老子所說的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”,荀子的“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”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登高自卑,行遠自邇是什么意思?
“登高自卑,行遠自邇”這句話的意思是:若想攀登高峰,必先從低處起步;若想行走遠路,必先從近處出發,這是出自《中庸》的警世名言,強調人們在追求目標時,要腳踏實地,循序漸進。
“行遠自邇”意味著在追求遠大目標時,要從自身做起,修身養性,提高自己的品質和能力,而“登高自卑”則提醒我們,在取得一定成就時,要保持謙遜和自省的態度。
“君子之道,辟如行遠必自邇,辟如登高必自卑”具體是什么意思
1. “君子之道,辟如行遠必自邇,辟如登高必自卑”的意思是:君子在實踐中遵循中庸之道,正如行走遠路需從近處出發,攀登高峰必從低處起步,這句話強調了君子行事應腳踏實地,循序漸進的重要性。
2. “卑”指低,而“邇”指近。“登高必自卑,行遠必自邇”的意思是:攀登高山,須從低處起;行走遠路,要從近處走,比喻做事要扎扎實實,循序漸進。
3. 這句話的譯文為:實行君子之道,譬如遠行,一定要從近處起步;辟如登高,一定要從低處開始。《詩經小雅棠棣》篇說:“與妻子相好相合,如同鼓瑟彈琴,兄弟盡皆相聚,和樂而情深,安排好你的家里,熱愛著你的妻子兒女。”孔子說,這樣,父母就可以順心了吧!這句話體現了從小事做起,逐步積累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