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入膏肓的含義
“病入膏肓”這個成語源于我國古代醫學,膏肓”指的是人體心臟和膈膜之間的部位,這里的心尖脂肪稱為“膏”,而心臟與膈膜之間的空隙稱為“肓”,古時候人們認為,這里是藥力難以觸及的地方,后來,這個成語被用來形容病情已經到了極其嚴重的地步,以至于無法通過任何醫療手段來治愈,它不僅用來描述疾病,也比喻事物到了無法挽救、無法逆轉的嚴重局面。
“病入膏肓”意味著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已經極度惡化,病勢已深,治療無望,在醫學領域,這個成語代表了疾病已深入到難以治愈的境地,治療此類疾病需要極高的專業技術和設備,而在日常用語中,它常用來形容事情已經糟糕到無法挽救的地步。
成語的讀音為[bìngrùgāohuāng],在歷史上,“病入膏肓”常被用作形容疾病無法治愈的絕望狀態,也用來比喻社會問題、政治危機等無法解決的重大問題。
成語接龍:病入膏肓 -> 肓孺養志 -> 志在四方 -> 方興未艾 -> 艾盡草枯 -> 枯木逢春 -> 春風化雨 -> 雨過天晴 -> 晴空萬里。